本報記者 王昱
  我們對“父母老了”、“時間都去哪兒了”這類感嘆如此敏感,其實反映了年輕人存在因沒有多陪父母而產生的群體性愧疚情緒。
  細細分析起來,所謂“沒時間陪父母”其實是個偽命題。在如今這個交通便利、通訊發達的時代,“常回家看看”花費的時間和成本要節省了很多,沒時間陪父母其實是假象。
  親情缺失的真正原因,應該是“不知怎麼陪父母”。筆者一位朋友剛回家就吐槽說:回家前想一家人團聚,可真到了家熱乎一會兒,老媽就跑去客廳看連續劇,老爸回卧室上網,撂下我一個人刷手機,搞了個“相見似不見”。
  好不容易回趟家,卻發現自己與父母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,的確是不少年輕人都有過的經歷。
  溝通媒介迅速更新,“新玩意兒”正將不同年齡段的人分割在了不同的世界里,這恐怕是當代人感到親情缺失或不知道怎麼陪父母的主因。
  想當年無線電收音機在西方普及那會兒,《泰晤士報》評論員就“聳人聽聞”地警告說,這種“新玩意兒”將破壞“英國傳統家庭的溫情”,因為此物一齣,“一家人圍坐在父親身旁,一起聽他讀報紙、講聖經故事的夜晚將一去不復返”。
 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位評論員不僅說對了,還把問題說輕了,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,都把“家庭的溫情”往遠處拉,一直發展到今天不少家庭“一人一個號,各吹各的調”的地步。
  我們不妨逆向思維一下,既然我們因為領先於父母闖入到一個新世界而感到“親情缺失”,那麼何妨不“拉父母一把”,讓他們也跟上這個潮流?
  人民日報今年4月曾發表過一篇《享受數字時代,別忘帶上父母》的文章,號召年輕人以教父母上網、玩微信的方式行孝。父母與兒女間數字的鴻溝一旦填補,與父母常交流的夙願和跟上潮流不落伍的需求就可同時實現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親情缺失其實是不知該怎麼陪父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21hefn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